如果只是拥有最先进的手术设备和最昂贵的药物,我们真的能战胜癌症吗?这个问题的答案新股配资服务官网,远非一个“是”或“否”那么简单。
9月14日,由北京陆士新医学基金会主办,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(CHTV)与医学论坛网共同承办的“肿瘤治疗创新进展与药物研发新趋势论坛”在北京召开。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院长詹启敏教授,带来了一场发人深省的报告。他没有停留在展示技术成就的表面,而是带大家进行了一场深入核心的思考:面对癌症这个复杂而狡猾的对手,单靠“武器”升级远远不够,我们更需要认知的升维、策略的创新。
詹启敏
教授詹教授指出,战胜癌症,不能只靠“硬技术”,还要靠“新理念”。真正意义上的抗癌突破,来自于科技与人性化医疗的深度融合——让预防更提前、诊断更精准、治疗更个体化。而这,正是精准医学正在为我们带来的真实希望。从“对症下药”到“对人施策”,一步步走向更有把握的未来。
癌症在中国:
展开剩余83%不只是“发病率高”那么简单
每当人们谈起癌症,都要面对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:中国是世界上癌症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。我国每年新发患者约452万,死亡人数接近300万,这不仅仅是数字,更是数百万个家庭正在面临的严重疾病负担。
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,目前我国癌症的五年生存率为43.7%,与美国的68.5%相比仍有明显差距。这背后,反映出我们在早期筛查、规范诊疗和长期健康管理方面还存在提升空间。
而中国的癌症发病情况也极具特殊性。我们面临着“双重压力”:一方面,胃癌、肝癌、食管癌等传统型肿瘤依然高发,全球超过一半的这类患者在中国;另一方面,结直肠癌、乳腺癌等与现代生活、饮食方式密切相关的肿瘤,发病率正在持续上升。
图源:詹启敏教授演讲幻灯
面对这样独特的“中国癌谱”,詹启敏院士特别强调,我们不能简单照搬西方的防治模式,“真正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,必须靠中国自己的医学科学家和医疗机构自主创新。”他认为,中国必须走出一条扎根国情、关注本土的抗癌之路。
冰山下隐藏的
“肿瘤王国”
我们常常把肿瘤想象成身体里多余的一团“坏细胞”,只要切掉、毒死、烧光,病就好了。但詹启敏院士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:肿瘤更像一座冰山。我们平时看到的症状、影像报告、手术中切掉的肿块,其实只是浮在水面上的一小部分。真正决定肿瘤会不会复发、转移、耐药的,是藏在底下那座巨大的“冰床”——它包括基因变异、免疫微环境、代谢机制等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东西。
图源:詹启敏教授演讲幻灯
如果把肿瘤看作一个“王国”,那癌细胞就像是这个王国里的“臣民”,它们种类多样、适应力极强;而肿瘤周围的血管、免疫细胞、纤维组织等等,则构成了这个王国的“疆域”和“基础设施”。它们共同维持着一个恶劣却稳固的生态系统,让肿瘤不仅能生存,还能不断扩张。这个“肿瘤王国”一旦壮大,就会拼命抢走身体的好营养、挤占好器官的地盘,让人变得虚弱、持续疼痛,影响患者机体正常功能和生活质量。
詹教授以现实举例:很多消化道肿瘤患者的离世并非因肿瘤本身,而是死于一种叫做“恶液质”的全身消耗症状。患者会极度消瘦、乏力,最后器官衰竭。这不是偶然,而是肿瘤系统性地操纵了人体的代谢、免疫甚至神经系统的结果。最终导致我们的身体无法正常吸收营养,也无法有效调动免疫力量。
精准医学不是高科技,
是“量身定制”
很多人一听“精准医学”,就觉得是高高在上的前沿科技。但詹启敏教授认为,它本质上是一种新思维方式,核心其实是:为每个人找到最合适的防治方式。这一理念贯穿防诊治全过程:
在预防上,精准医学强调找对人、做对事。以HPV和宫颈癌为例,并非所有感染者都会发病。通过基因检测和风险预测,未来我们可以精准识别真正的高危人群,进行针对性干预,不再盲目“一刀切”。
在诊断方面,精准医学助力更早发现、更准定位。液体活检只需抽一管血,即可捕捉微量肿瘤DNA痕迹,让我们在症状和影像变化之前就发现肿瘤的蛛丝马迹,以便早期干预,提高治疗效果。
在治疗方面,精准医学真正做到了因人用药。以往相同分期的患者常用同一方案,效果却大不相同:有的治愈,有的无效,有的副作用严重。现在我们知道,每个人肿瘤的分子特征千差万别。通过先进检测技术,能为患者选择更匹配的药物,适时调整方案,避免无效治疗。
所以说,精准医学的本质,是从“一刀切”走向“一人一策“。它不是让医疗更复杂,而是更聪明、更贴心,这也正是抗癌之路的新希望。
图源:詹启敏教授演讲幻灯
科技照亮“肿瘤王国”:
看清潜藏的敌人
要战胜癌症,首先要看清这个复杂“王国”的真面目。詹启敏教授指出,多组学与大数据的结合,正在为我们绘制出肿瘤的“全景地图”,全面揭示其内在机制。
人工智能已成为医生的得力助手。它能大幅缩短新药研发时间,从过去四五年缩短至一年左右;还能在看似正常的CT影像中提前识别肺癌风险,实现早预警。在病理诊断方面,AI可快速分析数万张切片,直接推断分子分型,让诊断更准更快。
医生们还拥有了更先进的微观探测工具,如空间单细胞技术,不仅能识别细胞类型,还能揭示细胞在组织中的位置和功能,就像对肿瘤王国进行人口普查,让我们全面掌握其组织架构和行为模式。
这些前沿科技正一步步照亮曾经隐藏在黑暗中的肿瘤世界,让精准防控变得更加清晰可行。
中西医结合:
科技发展不能少了“人”的温度
在探索抗癌之路时,詹启敏教授特别强调了跨界思维和人文关怀的重要性。他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:现代医学正与古老的中医智慧悄然契合。
例如,美国FDA近年来开始基于生物标志物而非肿瘤部位来审批药物,只要存在相同靶点,不同癌症都可能用同一种药。这与中医“异病同治”的思想不谋而合,体现了疾病诊治的整体观。
结语
詹启敏教授的分享为我们勾勒出中国肿瘤防治的新图景:通过认知升级、科技赋能和中国特色三大支柱,我们正在走向更加精准、有效的抗癌之路。
而这条路上,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。建立科学防癌观念,了解家族史和自身风险,主动参与健康管理,这些正是精准医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具体体现。从精准预防到个体化治疗,抗癌不再只是医生的战斗,更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日常实践。让我们以更科学的认知、更积极的态度,共同迎接这个充满希望的新时代。
来源:陆士新医学基金会新股配资服务官网
发布于:北京市佳成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